蒙哥马利于1920年10月17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卡州的奥马哈,他的父亲是个银行商人,他的母亲是当地两个很有身份地位的家族的私生女,处在一个不被家族成员承认的尴尬位置,使她的母亲具有了一种独特的个性。她的母亲一生都试图获得那两个家族的承认,但是不久以后他的母亲就发现,想要获得那两个家族的承认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蒙哥马利出生后,他的母亲将注意力全部转移到这个漂亮儿子的身上。虽然她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是她似乎更加宠爱这个最小的儿子,这种宠爱甚至达到一种不可理解的地步。在蒙哥马利刚8岁的时候,母亲便带着他开始了多次长时间的欧洲旅行。他们住好旅馆,受私人的家庭教师管教,并且远离其它孩子。但是对与一个孩子来说,最快乐的事情不过是可以有个朋友。他的母亲拒绝送他去学校,认为在那里他会学到很多很不好的东西。于是他的童年就是在旅馆和私人教师间度过的,虽然他还有个姐姐,但是那也解决不了一个孩子的寂寞。幸好在一位私人的家庭教师的引导下,蒙哥马利开始尝试进行一些表演活动,在表演中这个孤独的孩子展现了他的才华。 1933年蒙哥马利一家人回到曼哈顿生活,在那儿他的母亲放弃了她早年的计划--替她的宠儿谋得一份体面的行当--并开始走访演出代理人来为她的儿子赢得试演机会。可以说他的母亲主宰了他一生的历程,她的母亲对他异常爱护,母亲希望在他的身上获得一种自身的承认。也许是母亲过多的宠爱和保护,使他的性格变的异常脆弱,而在母亲羽翼下过分呵护的成长又增添了他的自卑和敏感。即使日后他成名后,他也一直没有找到丝毫信心,据说他从不看自己出演的电影,因为每当看到自己在银幕上出现的时候,他都会对自己的表现不满,甚至觉得“太难受了”。 1934年他的母亲再次做主,让他跟随一个剧团正式登台进行演出,初次登台的他居然获得了一个满堂彩,于是他的母亲更坚定的替他谋划未来的道路。当他的哥哥和姐姐被送到学校准备进入最好的大学时,除了在纽约的一所私立中学呆了一小段时间外,蒙哥马利继续依靠一位私人家庭教师。他从未取得一张高中毕业证书,对此他抱憾终身。而他的母亲的动机仍然不明,是因为她已经确定她的儿子将成为一个伟大演员而不需更多的正规教育?还是因为这个强悍的女人想要完全控制她最宝贝儿子的生活?20岁的蒙哥马利眉目如画英俊的一塌糊涂,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是百老汇知名演员1946年华纳兄弟公司请他在西部片《红河》中饰演一个角色,公司答应他只签短约并且保留他继续从事戏剧演出的权利。在这部电影中他与著名演员约翰·韦恩演对手戏,饰演这位巨星的养子。两人在戏中情同父子,在漫漫的长途迁徙中,因意见不和而分道扬镳,老牛仔更是扬言再见就是你死我活。当然最终在一场痛快淋漓的打斗中二人又和好如初。拥有脆弱悒郁气质的蒙哥马利在这个早期角色中却是个明朗强势的牛仔形象,在西部那毫不浪漫的血腥屠杀中横枪立马。影片直到1948年才上映,但上映伊始就赢得了巨大的赞誉,观众们惊异与他那近乎完美的容貌,他被好莱坞的影评家们评为最漂亮的男人。 1949年著名的女影星奥莉薇亚·德·哈维兰点名邀请他合作影片《女继承人》。在这部影片中他扮演一个爱情骗子,但是他那忧郁的气质与阴郁的神情却迷惑了女主角,也迷惑了所有的观众。影片上映后他和奥莉薇亚·德·哈维兰双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女演员的提名,但是很遗憾只有奥莉薇亚·德·哈维兰获得当年的影后桂冠。 1951年他同伊丽莎白·泰勒在《郎心似铁》中共同演出,17岁的伊丽莎白·泰勒立刻对他一见倾心。但是面对这位绝色美人,蒙哥马利却拒绝了。许多人都惊讶,这也是蒙哥马利心中最挥之不去的阴影。也许是母亲过于强势的控制或者其他的原因,从十几岁之后蒙哥马利就惊异的发现自己对女孩子从未有过感觉。而在五十年代的美国,同性恋被视为禁忌,即便是现今也还是一个禁忌。在那个年代虽然有很多演员都是同性恋,但那也是一种不能被公众所接受的不耻行为,是会受到众人排挤和鄙视,而那些同性恋本人也会对自己抱有一种彷徨的,蒙哥马利此后终身生活在这种彷徨中,后来他选择用酒精和大麻来解决这一问题。 不久后人们发现他愈演愈烈的古怪行为——他被撞见在旅馆里和街道上裸奔。他的酗酒和磕药使许多人疏远了他,包括朋友和电影制片商。六十年代由于他的酗酒,制片商已经把他列入最不愿合作的艺人名单中。这个时期他只拍了几部影片,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拍摄于1961年的《纽伦堡审判》,这是一部群星荟萃的电影,年华已经老去的蒙哥马利饰演一个证人,只有十几分钟的戏。那是个没有文化又深受伤害的粗人,些微的弱智和神经质。在这个人物身上你已完全找不到蒙哥马利原来的那种漂亮神采,但这却是一次极为出色的表演,这次表演使得他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但是依然空手而归。 1962年蒙哥马利在《不合适宜的人》中再次饰演一个牛仔,与克拉克·盖博和玛丽莲·梦露演对手戏。但实际上他和梦露成了导演的最巨大问题。梦露的婚姻濒临破裂而,她的毒瘾又在折磨着她,这些迫使拍摄延期。而这个时候蒙哥马利也因为长期的酗酒导致记忆力衰退,在拍片现场他们都在为记住台词而斗争以致不得不反复重拍。但他对这个角色的诠释是他电影生涯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一个带着在他牛仔生涯中留下的肉体和精神创伤的人,有一个他不能摆脱的母亲和一个已对他失望的父亲。也许他能演得如此之好是因为在这个人物身上有这么多他自身的体验。这之后的几年里他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提起的作品了。《不合适宜的人》的导演曾抱怨蒙哥马利和梦露两个人在现场,就象比赛着看谁能忘记更多的台词 1966年7月23日,蒙哥马利因心脏病突发死于家中。那一年他只有46岁。死亡来得如此突然,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说过的一样:“愈接近终结之处,生命愈如繁花盛开……” 了解蒙哥马利的一生,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他作为一个演员无法达到自己的顶峰,作为一个男人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似乎他的一生是在一个失败中度过。我只看过他三部电影,《郎心似铁》《夏日惊魂》和一部他不太出名的《车站》,可以说他银幕上的形象贯穿着阴郁悲伤孤独,还有一种近乎儿童般的依赖感。他所有的电影也都是悲剧或者是带有不太明亮的色彩,即使你没有看过他的影片,你也能从他的照片上感觉出来。而他自己的生活恰恰也是一副不太明亮的图画,许多评论都说他性格形成在于他母亲过分的控制,那是一个复杂的心里问题,我无从了解。但是我却理解他的那份寂寞与孤独,不管他所爱的对象是谁,人总是需要有个可以爱的人,有个精神的寄托。也许从一开始他就注定是得不到幸福的人,但是孤独不等于堕落,幸福也不等于拥有。得不到爱,我们可以学会去爱别人,不一定要把自己锁进孤独的深渊。 演艺经历 13岁时,蒙迪加入了当地的一个小剧团,开始尝试表演。当他第一次站上舞台时,他的母亲惊异的发现舞台上的蒙迪竟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光芒四射。给了家人一个不小惊喜。无可挑剔的脸孔和巨大的明星潜质注定他与舞台结缘。他从小就是个非常漂亮的男孩,远胜他的哥哥,即使是双胞胎的姐姐,也与他不在一个档次。他的发色金色偏棕,在彩色照片里是金棕色,显得阳光十足;在黑白照片里是棕黑色,显得冷冽忧郁,这使他拥有了双重气质,他就是天生的明星,于是母亲开始推动蒙迪踏向演艺的新生涯。出于表演的热爱,蒙迪迷恋上了百老汇的戏剧舞台,而百老汇很快也对他这种执著给予了丰厚回报之后蒙迪的家从佛罗里达搬往马萨诸塞,不久后又搬往曼哈顿。他进入百老汇后参演的第一个角色是《FlyAwayHome》,在《DameNature》中他首次登上了男主角的位置,这一角色的成功也为他在百老汇赢得了明星的地位,这时的蒙迪仅仅17岁。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蒙迪接连主演了一系列舞台剧,很多男女演员怀着明星梦前往好莱坞寻找机会,这种情况在蒙哥马利.克里夫特身上却是正好相反。他拥有高贵气质,完美外表,在好莱坞的新一轮造星计划开始时,他已是百老汇的一颗闪亮的明星了。好莱坞的制作人、导演很早便看到了蒙迪的巨大潜质,执着地纠缠着他,想让他早日登上大荧幕,他爱演戏,但仅限于舞台,一直到26岁,他才回应了他们的努力。但在与MGM公司的谈判中,他态度强硬的坚持自己决定前往好莱坞的期限,谈判由此陷入僵局,他毫不退让的离开了办公室。几乎同时,UnitedArtists立即表示接受蒙迪的所有要求。在纷至沓来的剧本邀请中,有一个剧本引起了蒙迪的兴趣,这便是《红河》,他将有幸饰演"西部片之王"约翰·韦恩的儿子,壮阔的西部荒原再加上蒙迪年轻的身影,他的眼神里满是少年人特有的明朗与狂野,片中唯一女主角的芳心,自然不会旁落。从百老汇一步跨到好莱坞,并没有改变他献身舞台表演的初衷,但这些也赋予他的人生更多异乎寻常的新经验。初登大荧幕的蒙迪,立即引来一片惊呼,他的脸立体刚毅、棱角分明、不苟言笑,兼具野性和温柔的双重魔力,无论哪个角度都完美无缺。继《红河》之后,蒙迪在由弗雷德.齐纳曼执导的影片《乱世孤雏》(其实这是蒙哥马利克里夫特最先上映的电影,同年《红河》上映扮演送战争遗孤回归家园的士兵,他的表演自然流畅,张弛有度,通过这部片子,他第一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他在好莱坞的地位也得到确立。成功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他知道自己追求什么。来到好莱坞也使蒙迪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其中堪称密友的恐怕要数伊丽莎白.泰勒。两人结识于《郎心如铁》,蒙迪的角色是一个负心人,出身底层的他为了娶到有钱的表妹,而把碍事的旧情人推下水淹死。这部影片为蒙迪拓展了新的表演空间,他的角色表情之无辜,手段之狠辣,为他获得了第二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在《郎心如铁》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湖畔边的车里,蒙哥马利靠在泰勒的肩上,微闭着双眼,就像一个孩子偎依在母亲怀里,温暖而又悲伤。男观众的反应则是千差万别,崇拜,爱慕,嫉妒,恨,有的人甚至会说:“他这种人会早死的。”就像对待《泰坦尼克号》里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杰克一样。是啊,如果他活着,别的男人真是不太好混。17岁的泰勒初次见到蒙哥马利的那个晚上,让她终身难忘。当时她回到家中,兴奋跑去告诉母亲她认识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男人,她一脸神往的回想着蒙哥马利的笑貌音容(虽然他们刚刚分开,但是泰勒已经在想念他了):他是个奇特的男人,我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好像对什么事情都很认真。他的思想很复杂,我要了解他。这之后,只要是出现跟蒙哥马利有关的事情,泰勒的这种一往情深又有些好奇的表情就会出现,一生都是这样。蒙哥马利的容貌与神情举止中,似乎总在流动着奇特的密码,泰勒接收并且读懂了,但是她总觉得不够。导演的细心和蒙哥马利的专注对泰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她自小接触电影以来第一次感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认识蒙哥马利之后,她不再像小公主那样对导演的要求生气,也意识到自己的演技确实平庸。特别看到影片中与蒙哥马利亲密无间的镜头时,她激动不已,甚至有些不安。这部电影成为了泰勒演艺生涯中真正的启蒙作品。从那时起,泰勒就像粘糕一样粘上了蒙哥马利。他们最终结成了一种终生的,有些复杂而又十分亲密的关系。按泰勒自己的说法是,从第一次见到蒙哥马利,她就变成了他身后的一块粘糕,她要死死粘着他,谁也别想把她揭下来。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她做到了。蒙迪凭借在大荧幕上的精湛演绎,曾先后获得过四个奥斯卡提名,每次却总是那么不走运地与命运之神擦肩而过。蒙迪当的脸部线条有种令人难以想象的魅力,被媒体称为“葛丽泰·嘉宝之后另一张最合适上镜的脸”,摄影机的镜头永远对他微笑,为他神魂颠倒。有人这样形容他的脸他长着一张棱角分明的脸,面孔像钢铁般坚毅,他面部的英俊几乎符合所有苛刻的美学标准。他的皮肤并不是那种奶油小生的光滑白皙,而是带着些许风霜刻画过的粗糙,更具男人特有的风采。还有人说蒙哥马利在银幕上展现的几乎是极致的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找不出毛病。有些蒙哥马利的崇拜者“研究”过他的宣传照片后,这样形容:当光线滑过他的脸庞,投射出来的阴影都仿佛经过精确计算,呈现出最完美动人的轮廓。说到蒙迪的形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气质。一般的帅哥都是挺拔而英俊。蒙哥马利却不是的,他身材是高大,背部却稍稍弯曲,有点小驼背,这反而让他具备一种独特的气质。他凝视人的眼神也很不同,目光中有种要被折断的脆弱,仿佛他永远伤害不到别人,别人却很容易就能伤害他。看到他时,人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并不是把每一处都造得合乎标准,但当这些鬼斧神工的创造奇特地融合到一起的时候,整个人会呈显一种摄人心魄的灵魂之美。尽管拥有不可仿制的雕塑般的五官,蒙迪清醒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态度坚决、目标明确我并不古怪。我努力成为一个演员;不是电影明星,而是一个演员。正是由于这种近乎偏执的执着,让他确立了在好莱坞电影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获奖记录 奥斯卡金像奖 1962第34届最佳男配角纽伦堡的审判(提名) 1954第26届最佳男主角乱世忠魂(提名) 1952第24届最佳男主角郎心似铁(提名) 1949第21届最佳男主角乱世孤雏(提名) 美国金球奖 1962第19届最佳男配角纽伦堡的审判(提名) 英国电影学院奖 1962第15届最佳外国男演员纽伦堡的审判(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