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子人选的难产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曾为每一个儿子的后代都定好了“行辈字”,比如太子朱标家的就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按照朱元璋的设想,自己死后,皇位将会在朱标一系代代相传。然而大明朝的皇位仅在太子朱标这一支的“允”字辈(朱允炆)待了四年左右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燕王朱棣夺取了皇位,明朝皇帝的统序发生了转移,后代皇帝的行辈字也就变成了燕王燕王朱棣家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棣登基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太子,根据中国古代王朝不成文的惯例,新皇登基不久就应当册立储君,以示皇位稳固。于是受这个传统影响,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此时距离朱棣刚刚登基才半年,朝中群臣便上书请求皇帝立皇太子。群臣请求皇帝立太子,不过并没有建议皇帝该立谁为太子,也就是说大臣给了皇帝很大的自主权,皇帝爱立谁就立谁,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表面上看朱棣的选择范围还算宽,毕竟他有四个儿子,虽然不如朱元璋那么多,但也能凑够四个选项。但四个儿子中老四朱高爔幼年就去世了,自然不在选择之列,因而只能从活着的三个儿子中选择。中国古代礼法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个问题在三个儿子中不存在,因为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是朱棣的嫡妻徐氏所生,因此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这三人均属于朱棣的嫡子,身份上不分高低。不过还是有些细微差别,那就是其中的长子朱高炽不仅是“嫡”而且是“长”,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而朝臣虽然没有明说立谁为太子,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要拥立朱高炽的节奏。